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李麻花
《1》
给茶室换了新的纱帘,浅绿色的棉麻材质,上有精致的竹叶刺绣,光透过它照在茶桌上,竹影摇曳。
唐代诗人韦式写竹,“临池,似玉”,清丽高洁。
因为一句诗,想在月下池边,赏竹喝茶。
可惜没有这样的条件,只得在茶桌旁摆一盆文竹,换上竹叶纹样的纱帘。
临茶,是配合村姑陈附庸风雅。

清早趁着阳光正好,摆出盖碗和公杯,准备喝茶。
烧水间隙,手机屏幕亮起,一位刚入岩茶圈的茶友发来消息:
“为什么我买的几款岩茶都又苦又涩?是不是我没泡好?”
配图是几泡包装不同的岩茶,都是没有听过的品牌名。
按理来说,品质正常的岩茶,不该出现浓烈的苦涩味。
但解答这类问题,村姑陈早已得心应手,请列位看官接着往下看。
《2》
从茶友的问题来看,岩茶冲泡出来苦涩味重,的确有可能是冲泡方式不当所致。
茶叶中丰富的内含物质,在高温的刺激下快速释放,各种物质一股脑地涌出,冲泡不得当,很容易泡出苦涩味。
常见的错误之一,是坐杯闷泡茶叶。
不仅是岩茶,六大茶类中的任何一类,都经不起长时间的闷泡。
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溶解速度很快,稍微坐杯几秒,这些物质就会过量释出,影响茶汤本味。
好茶讲究快出水,注水后立刻合盖出汤,才不容易泡出苦涩味。
投茶量过多,也是常见的冲泡失误。
冲泡岩茶,容量110毫升的盖碗,搭配8克的干茶风味最佳,一般正好是一泡袋。
一些茶友为了让茶味更浓,会加大投茶量,但过犹不及,太多茶叶挤在一起,不仅冲泡不便,还会使茶汤过浓。
另外,冲泡手法也要注意。
经过焙过火的岩茶,叶片干脆,若用悬壶高冲的方式冲击茶叶,很容易直接将茶叶冲碎。
碎茶与沸水接触的面积更大,内质释放是完整叶片的数倍,泡出来的茶汤难逃苦涩。
正确也更适合新手的冲泡方式,是环壁注水。
在一个适中的高度,将沸水打圈注入盖碗,均匀地冲淋干茶,才能温柔且充分地浸润茶叶,泡出浓淡适宜的滋味。
《3》
不过,岩茶泡出来滋味浓苦,也不一定全是冲泡手法的问题。
茶友买了多款茶叶,却并不能保证这些茶叶的品质都是可靠的。
岩茶的工艺复杂,从山场到制作工艺,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,都可能导致茶叶品质下滑,苦涩味重。
山场,是岩茶品质的基础。
正岩茶之所以贵,是因为其产区特殊的“坑涧形态”,能赋予茶叶丰富的内质和独特的风味。
坑涧是类似峡谷般凹陷的长沟,两边的峭壁上茂密的植被,为坑涧中的茶树遮挡阳光。
光照时间短,茶叶进行的光合作用少,生出的茶多酚、咖啡碱数量就少。
本就不多的苦涩物质,经过近乎完美的制作工艺后,基本不会表达在味蕾上。
因此,山场正、工艺好的岩茶,是喝不出多少苦涩味的。
只有那些产区一般,体内积累了过量苦涩物质,或是工艺粗糙的茶,会出现明显的苦涩味。
由工艺不当引起的茶汤苦涩,问题一般出在走水和焙火上。
做青时走水不畅,大量苦涩物质便会滞留在茶叶内部,导致成品茶冲泡后苦涩味重。
而焙火不到位的后果,要分情况看。
火功不足,则茶叶中的青涩味留存;火功过头,又会产生焦苦味。
市面上的低价岩茶,为了降低成本,经常会选用夏茶或者外山茶青作为原料。
这些茶叶本身品质较差,经过粗劣的加工后,苦涩味还有可能加重。
苦涩味明显的劣质岩茶,茶友们就别再喝了。
《4》
茶圈中有不少人主张,岩茶就该带点苦涩味。
的确,茶叶本身都含有茶多酚和咖啡碱。
即便是当下成熟的制茶工艺,也只能降低这些物质的含量,而不能将它们完全消除。
客观来说,山场好的岩茶,都会有一些轻微的、轻盈的苦涩味。
优质岩茶的苦涩味如蜻蜓点水,只在舌面上短暂停留,而后便迅速化开,带出回甘。
这样的苦涩味,是能被广大茶客接受的。
但这并不能为劣质岩茶洗脱罪名。
劣质岩茶中浓烈的苦涩味,是持久的、生硬的,它牢牢粘在舌面上,久久不散。
喝岩茶,茶友们应该分清,什么是讨喜的苦涩味,什么是令人不悦的苦涩味。
《5》
老一辈人口中的“不苦不涩不是茶”,在过去或许成立。
但在制茶技术成熟的今天,我们已经不需要通过忍受苦涩味,来证明自己喝的是好茶。
在能力范围内,茶友们完全可以选择品质更好的茶叶。
平时除了精进自己的泡茶技术外,也要学会鉴茶。
不小心买到品质不好的岩茶,就舍弃吧,别让舌头和身体受罪。
苦尽甘来才是美妙的,若只有苦没有甘,不是值得喝的茶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金牛股配资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